三农论坛丨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25 11:02:44 来源:翅类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对此,应当从我国种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方面做深入思考。
2021年,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提出,要用十年时间“打好种业翻身仗”。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
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值达1192.8亿元,居世界第二。从国内种业外贸总体依存度来看,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3%左右的份额,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0.1%,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但不一样的种类的作物之间有差异。我国种业的基本现状可概括为:本土种质资源丰富但创新利用效率不高;科研育种人员较多但产出转化效率不高;种业公司发展迅速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发达国家的育种技术依然处于一马当先的优势与市场垄断地位。
育种、制种、销售多个环节从何处发力。将种子产业的上下游链条概括为育种、制种和销售,显然是非常粗糙的,从最源头的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技术攻关,到新品种的申报审批,再到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运行监管等,至少有五个以上重大环节的工作要做。以种质资源保护为例,没有种质资源的育种就是无源之水,我国拥有52万份种质,位居全球第二。《202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有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子企业有8021家。目前很多种业企业还停留在原始积累的阶段,或是说以“赚快钱”的方式来求生存,如依赖于国家补贴、寻求进出口差价等。从长远来看,育种技术是种业产业的突破口,企业要从建种质库、造实验室、搞研发技术等方面做投入,而这恰恰是市场不好干、干不好、不愿干的事情。如果在国内育种和制种的成本高于种子的进口成本,需要一定的方式去激励公司进行最基础领域的研发投入。
种业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共同发力打好组合拳,但这并非易事。建设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创新团队,如增建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创建区域型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分子育种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推动《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和法规的修订,这些工作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和牵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种业基地,国家种质资源库保存着44万份种质,新的资源库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国的育种技术力量,目前大多分布在在科研院所。所以要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最终把品种入市权交给企业、评判权交给市场、选择权交给农民。行政机构、科研单位、市场主体,究竟应该在育种、制种、销售等全链条中,如何分工和协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
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等如何综合发展。如何讲好育种故事,格外重要。国际种业发展一般来说包括四个阶段:驯化选择、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技术和AI相结合育种。目前国际先进育种水平,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时代,而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初探的阶段。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结合了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技术力量,尤其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驱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变革迭代,使生物育种进入一个大数据、大平台、大发现的新时代。需要在投入研发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和宣传,以培育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当前我国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投入大、风险高、专业性强,需要“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商业化产业体系,任何一方力量、一个环节的失灵,都可能会对整个行业带来非常大冲击,甚至不可持续。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种业产业是一个需要规模优势的产业,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因此,要加快培育一批种子企业,既要扶持培育大而强的领军型、旗舰型的企业,也要支持发展专而精的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逐步构建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企业基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 上一篇: 中国粮食安全重点还靠生物育种
- 下一篇: 高水平发展“肃州答卷”:制种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