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人员”丨王才林:与时间赛跑为中国老百姓培育“最好吃的大米”
发布时间:2023-09-06 23:52:05 来源:翅类
五月播种、六月插秧、八月杂交授粉、十月选种收获,几十年来,王才林带领他的育种团队跟随水稻的生长迁徙轮转,从早上六七点下田,在田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一个人只要能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情,最后总是能够干出一点名堂来的。”年过耳顺的王才林眼神坚定,闪耀着如年轻人一般的活力,走起路来脚下生风。
时光退回到1991年,那年,王才林得到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学习稻米的奥义,令他眼界大开。有一次,导师请他吃了一顿便当,喷香美味的米饭让王才林彻底改变了对稻米的认知,他发现,日本的大米不仅口感好,而且包装精美、品种多、价位也高,而当时,中国还在凭粮票吃定量饭。一番调查之后,王才林认为,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大米将有广阔前景。
在日本留学期间,王才林学习的是“考古”,也就是有关水稻起源的研究方法。1993年年底,王才林受导师邀请再度赴日读博,他们合作挖掘了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用生物考古的方法证明了这里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古稻田——这项成果轰动了日本,被17家媒体头版头条报道。1997年3月,王才林再次前往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学业结束后,王才林放弃了在日本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此时,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目标:“让国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1991年到1999年,王才林从全世界收集了3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研究了与食味有关的所有性状,最后发现稻米若要好吃,直链淀粉含量就要低一些。将全部育种资源再研究一遍后,王才林在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关东194”中找到了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经过溯源,他发现粳稻起源于我国太湖地区。“原来种质资源在中国。”王才林将目光转移到江苏本地,寻找优异基因。
夏天是搞科研的最佳时期,实验室就是水稻田,为记载水稻从苗期到抽穗期的完整实时数据,王才林一大早就下田,匆匆吃完早饭又到田里一待又是四五个小时。冬季,他像候鸟一样,带着团队迁徙到“天涯海角”南繁育种,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忍受蚊虫叮咬。每年要在数以万计的不稳定材料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需要的后代进行“加代”种植,只有完成八代子孙的选育,才有机会将基因特性稳定下来。
“农业科研的果实是地里长出来的,搞科研的脚也必须天天长在田里。”这是王才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线年王才林培育出了抗病高产、食味极佳的“南粳46”。
“南粳46”因其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食味品质极佳,被誉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先后30多次在全国大米评选中获得“金奖大米”称号。2016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品鉴会上,“南粳46”一举击败多个日本大米,荣获“最优秀奖”。目前,南粳系列品种的年推广面积1300多万亩,占江苏省水稻种植培养面积的40%,稻米加工公司每公斤加价0.3元收购南粳系列稻谷,仅此一项便可帮助农民每年多增收30多亿元。
在给水稻选优秀基因时,除了考虑好吃的口感,还要兼顾水稻的产量和种植时长。王才林常说,种水稻就像“谈恋爱”,产量高,农民才愿意种,大米“颜值”高,口感好,大家才愿意选。加之考虑当地的日照和天气特征情况,这种媒婆般的撮合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一点一点地摸索着前进。
“南粳46”之后,王才林和他的团队又接连研发培育出“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5718”等品种,平均亩产高达600——700公斤,实现了优质与抗病、高产的统一,主要指标均达国家二级优质稻谷标准,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这些品种适种于江南、苏中直至江苏全省,还辐射至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区。
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和“南粳9108”双双荣获金奖,其中“南粳46”在粳稻组得分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好吃的大米”,“南粳9108”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之一。
近些年,王才林带领团队,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行“品种+企业”的稻米品牌发展模式,利用好品种,通过标准化,种出好品质,打造好品牌,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成立南粳稻米产销联盟,为种植大户和稻米加工公司架起桥梁,促进优质大米品牌打造。目前,“水韵苏米”“金陵味稻”“射阳大米”“兴化大米”等区域公共品牌80%以上都以南粳系列品种为原粮,支撑了长三角地区数百家大米加工公司优质大米品牌发展,利用南粳系列品种年生产优质大米300万吨左右,年出售的收益约15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长江中下游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至少有3500万亩沿海滩涂和15亿亩内陆盐碱地。如果能研发出适合盐碱地种植南粳品种,那能再收获多少高品质大米啊?就这样,王才林担任了“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探讨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
2017年,新疆克州农业部门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姻”,在克州有近一万亩水稻田。时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的王才林带领他的团队,从全国100多个优良水稻品种中选出15个品种,在克州阿克陶县盐碱地试种。王才林团队攻坚克难,确定了4个耐盐品种扩大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而且稻米品质非常好,被业内惊呼为“奇迹”。“南粳9108”“南粳盐1号”等耐盐新品种现在已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示范种植,亩产量还在不断超越。
王才林说,水稻种植形成的特殊水环境,有助于盐碱地土壤的持续改良。如果能大面积种植耐盐水稻,广袤的盐碱地会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意江南”,大幅度的提升我国粮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
儿时“一家煮饭百家香,一亩稻花香十里”的梦想,求学时种出“最好吃的大米”的誓言,在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中,一步步实现了。
截至目前,王才林已获得1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学技术人员”等多项荣誉称号,还陆续培养出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培养的接班人张亚东慢慢的变成了团队负责人,近年又育成“南粳9308”“南粳5818”“南粳8911”等新品种,南粳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1亿亩,增产稻谷280多万吨,增收250多亿元。
2021年的秋分,王才林首次出任“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推广大使”,为打造和推广以南粳系列为主的水韵苏米品牌代言。同年,江苏省粮食集团、省农科院、苏垦米业、沿海农发等合资成立了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为王才林领衔的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主要为水韵苏米培育专用品种,提供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服务,为种植大户、为稻米加工公司、为地方政府服务。像候鸟一般南北迁徙,为稻米操更多的心。年过耳顺的王才林干劲一点没退却,依旧风里来雨里去。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干到80岁,再说。”
五月播种、六月插秧、八月杂交授粉、十月选种收获,几十年来,王才林带领他的育种团队跟随水稻的生长迁徙轮转,从早上六七点下田,在田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年过耳顺的王才林眼神坚定,闪耀着如年轻人一般的活力,走起路来脚下生风。针对2020年的超长梅雨季,他未雨绸缪,联合省农技推广总站分别召开了两次全省水稻技术培养和训练会,并在会上提出关键技术,确保粮食安全。同年,江苏省粮食集团、省农科院、苏垦米业、沿海农发等合资成立了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为王才林领衔的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主要为水韵苏米培育专用品种,提供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服务,为种植大户、为稻米加工公司、为地方政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