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辅导员丨“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6 16:19:43 来源:小九直播app下载安装/腿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到2018年的1660万人,6年脱贫攻坚战内减少了8000多万人。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党中央决心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已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应该要依据新形势的变化做出策略性调整。山东理工大学“时间银行”资助育人平台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以“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简称“五有”人才)为培养目标,注意在实践过程中有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德才兼备型人才、实现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是通过奖助学金等帮助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精神层面是帮助受资助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懂得感恩社会。
但是,在资助过程中也曾出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困难、资助体系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侧重物质资助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资助的延续性和后续效果较差等诸多问题,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深入研究资助育人的内涵,健全资助育人的平台的多样化,促进资助育人功能的全面覆盖。
经多年一线调研,山东理工大学在经济学院试点创建资助育人实践平台——“时间银行”。该平台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实施以“储蓄时间、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从志愿服务思想引领、激励式参与、多样化服务平台、多重监督保障体制和志愿服务活动效果评价共5个层面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探索,努力总结出适合推广的志愿服务体系和模式,实现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2019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1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较全面的资助政策涵盖了所有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他们安心完成学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价值。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助工作将会从物质资助层面向精神资助层面全面延伸,要把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从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五有”人才意识,及时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借助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多媒体的发展的新趋势,营造正能量舆论,引领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银行”在整合“三全育人”过程中,紧抓“志愿服务”一个点,带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的资助育人途径,其具体策略如下:
在大学新生接到入学通知书时,即开始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各学院领导、老师和辅导员加强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教育,深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内涵的理解,深刻阐述“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热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培养“五有”人才时将其视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努力做到科学育人的教育目标。
“时间银行”资助育人平台的重要功能在于引导受资助大学生乐于奉献,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现实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进而培养其感恩意识,激发其奋发图强的斗志。2017年9月1日实施的《奖助学金获得者志愿服务活动实施办法》,倡导获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其他各类奖助学金的大学生原则上均应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提高对大学生的主体要求,来净化“懒、散、等、靠、要”等不良风气。“储蓄”志愿服务时间,呈现的是受资助学生感恩回馈意识与实际行动,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
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应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作为优秀学生群体的代表,受资助的学生党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党员形象,有助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风益俗的发展。
为激励和表彰受资助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时间银行”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进行《“时间银行”储蓄卡》准确记录,并将其作为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参考。经实践检验,这大幅度提升了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与动力。
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形式化,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是资助工作的对象,也是资助工作的主体,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强,内心敏感,在资助育人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因材施教,通过专人联系、无差别化报名、网格化管理等人文关怀,更加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青年人的关心。人性化的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教育部《关于逐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 指出,现阶段,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主要有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银行”整合社会、学校、学院各部门的岗位需求,不断创建新的志愿服务基地,为志愿者提供多样化的个人素质提升机会,更好地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加入。
志愿服务的岗位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其中常设岗位最重要的包含校内的办公楼、教学楼等日常管理、卫生保洁、纪律维持等。临时性岗位主要是因学校、学院或社会合作单位举办的大型活动需要而设立的短期、专项志愿服务岗位;同时,在校外创建更多志愿服务基地,比如到福利院、敬老院、医院、公园等地方志愿服务。
目前,除校内基础志愿服务岗位和临时性志愿服务岗位,学院已在淄博市图书馆、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敬老院、福利院、火车站、汽车站等建立了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岗位,丰富了受资助大学的志愿服务时间和场地。
大学生们的乐于奉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另外,志愿服务岗位需求信息及时发布在学院微信、官网和QQ群等网络媒体上,搭建了稳定便捷的网络通知及宣传平台,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和点赞。
“时间银行”设立了志愿服务领导小组,专职辅导员领导学生会志愿服务部组织并监督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过程。经多方调研,还详细制定了《奖助学金获得者志愿服务活动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志愿服务体系。
为保证志愿者在志愿活动过程中的服务真实有效,“时间银行”创新制作了《“时间银行”储蓄卡》,明确了使用办法,同时要求在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后,活动主办方及时对志愿者的服务给予反馈。志愿服务部工作人员经过核对后签字盖章认证。严格的认证流程不仅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是对志愿者服务的一种肯定。
为了系统地深入研究志愿服务现状,“时间银行”对参与的每一位志愿者信息进行了采集并注册了志愿者编号,注册制使得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及便于记录,方便对志愿服务整体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将资助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全面整合校内服务平台和其他社会资源,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坚实的资源和服务保障。“时间银行”逐渐完备工作激励机制,将各专业、班级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评价指标参考体系,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表现优异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授予“志愿服务标兵”等荣誉称号,通过多方合力,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
根据班级活动开展、《“时间银行”储蓄卡》记录情况、志愿者服务积极性评价、主办机构反馈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分析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有效性。2016-2020年,“时间银行”的志愿者们累计参与了三百多项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四千多人次,经统计了解,受资助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达86%,受资助学生党员参与率达93%,未受资助的大学生参与率为51%。
“时间银行”资助育人平台提升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取得了社会、学校、学生共赢的效果。
“时间银行”资助育人平台在三年多的探索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志愿服务体系,实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新突破,搭建了资助育人的实践新平台。相关活动及主题参考如下:
经济学院“博爱”团队是由经济学院创新实验1601班文玖凡与其12位同学一起发起的社会实践服务团队。
团队队长文玖凡2016年9月获博世助学金,2017年3月获博世圆梦基金,2017年2018年获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各两次;2017年11月,代表博爱团队在上海的博世总部就博世圆梦计划项目进行交流学习。小组成员文玖凡、刘凡、杨洪欣、郭昌乐共四人受国家助学金资助两次,刘凡、杨洪欣、崔娜共三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博爱团队经过向博世企业提交申请方案、博世初审、博世终审、电话会议等程序获得博世企业的圆梦基金,该圆梦基金作为博爱行动的启动资金。该团队自2017年6月成立至2018年8月,利用假期多次走向基层,支教支农,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取得了很多荣誉。
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仍存在相对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除了加强思想引导,正向引导与反向倒逼相结合,以“时间银行”的方式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获奖受助的必要参考条件之一,一方面能够为热心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搭建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平台,提高志愿服务的品质,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宣传、激发、督促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感恩奉献意识,更加主动地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实际做到感恩生命、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广泛的共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涉及学生规模大,志愿服务种类多,需要及时做好需求对接,完善系统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做好环节落实,实现志愿服务参与便捷、认证规范的工作目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监督,容易敷衍。一线资助育人过程中,笔者研究之后发现,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建立学生管理运营团队,加强监督,着眼小处、细处,与校园基础文明建设相结合,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因地制宜的志愿服务体系和文化氛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事业,需要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都不能少,方能健康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是一种利好政策,又要求真务实,开花结果。“后脱贫时代”,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拓宽资助育人渠道,创新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感恩意识,进而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1]教育部《关于逐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
[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
[3]薛群彬.“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19( 1).
[4]江玉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实效性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
[5]田立新,念金波,郭芳伶.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J].高校辅导员,2018.
[6]易桂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路径探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7]李岩丽.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策略[J]. 黎明职 业大学学报,2013(3).
[8]吴 丹,韩 铖,张理航.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9]汪育文, 贡国芳, 胡 勇. 地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4(3).